1963年春节,任职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下农村调查研究农业问题时,回了一趟老家——当时的浏阳县中和公社。这是他革命生涯中仅有的一次故乡之行。
这天天公不作美,一早就下起了小雨,胡耀邦一手拄拐杖,一手撑伞艰难地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走了10多公里后,他们在车米岭上当地人过路歇脚的甘露亭一茶亭中休息。
胡耀邦刚刚在茶亭的横木条凳上坐定,忽见一衣衫破烂、光着脚丫的瘦小女娃从眼前跑过,躲进茶亭屋内的大门角里去了,他随即起身进屋和女主人攀谈起来。女主人刘绍章不认得眼前的这位过路客就是胡耀邦,她一五一十地把小女娃的情况告诉了胡耀邦。小女娃叫王光梅,父亲王隆友死于水肿病,母亲改嫁,9岁的她和妹妹小平、弟弟光礼与80多岁的外婆相依为命,住在乡亲们帮他们盖的茅棚里熬日子……听着刘绍章的介绍,胡耀邦的心情沉重起来,他眉头紧锁,用亲切的家乡话对王光梅说:“小妹妹,你带路,我们去你家看看。”
王光梅领着胡耀邦一行下了车米岭,进了水源冲冲尾排坳上用茅棚搭建的家。胡耀邦一行进茅棚后,看见棚内唯一的一张“床”是用楠竹竿支起的。“床”上躺着位有气无力,呻吟不止的老婆婆,盖一床烂棉絮,一块烂蓑衣。小平和光礼瘦骨嶙峋,衣衫褴褛,也光着脚板……王光梅拉着胡耀邦来到“门口”的土勘边,指着一个好大的坑说:“我们经常挖这里的白泥煮野菜吃呢……”
目睹这一切的胡耀邦心酸了,眼里闪出了泪花。他对王清梅说:“你认识你们大队的书记么?”王清梅点点头。“你赶快把你们大队书记找来,说有领导在你们家里等他。”不一会,大队党支书到了。胡耀邦忍不住冲着这位党支书发火了:“怎么搞的嘛,我在区上、公社听汇报说不是所有的贫困户都安排好了么?这户人家你晓得不晓得?”支书答:“晓得。”胡耀邦又问:“他们的情况你了解不了解?”支书答:“了解。”“那你为什么不管?像这样的家,他们饿死、冻死、病死或是被野兽吃掉,你们都不一定晓得!”支书羞愧地低着头说:“对不起首长啊!我们大队也确实困难,拿钱不出呀!”“我要你对得起干嘛,我们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最要紧的是要对得起人民,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棚子这么烂,你派几个劳力砍点茅草加盖一下,花钱不多,这是可以做到的吧!你们全队每人只要省一口饭,这三孤一老就能吃饱!限你们3天内把棚子搭好,给他们的生活作个安排。三天后我再来检查。”大队党支书当即接受了这个任务。临走时,胡耀邦又来到破床边,掏出10元钱小心地放在老婆婆的身边,一再叮嘱老人家要保重身体。
胡耀邦又一次爬上了车米岭,一边爬山,一边喃喃地向随行人员念叨:“不解决好问题,我今晚会睡不着觉。”
回文家市后,胡耀邦立即吩咐工作人员从县民政局弄来一床棉被,2件棉衣,5件单衣,又要区公所出40元钱,派人一并送到了王清梅家。3天后,大队派人搭好了棚,对王家的生活也作出了安排。一段时间后,王家住进了离大队部较近、整修一新的瓦屋,该上学的也背上新书包高高兴兴地进了学校。
50多年过去了,当记者采访到这姐弟三人时,他们都有初小以上的文化,并且都成了家。一提起胡耀邦当年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就热泪盈眶,“要是当年没有遇到耀邦爷爷,我们可能就活不下来了。”
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贫苦百姓,胡耀邦可以悉心体恤给予照顾,而面对自己的家人,胡耀邦却是截然相反的态度。
耀邦回到家乡,哥哥以为当了官的弟弟会给家人带来些好处,但是耀邦只给了兄嫂十块钱。晚上他出去走访时,听村民说他的哥哥耀福私自拿了公社一把坏了的铁耙打成了自家的锄头,还拿了几床晒垫自己用。耀邦听后非常生气,连忙召集村民在横厅开会,要哥哥当面作出检讨,并作价赔偿。在万般无奈之下,耀福只好从弟弟刚给的十块钱里拿出了七块钱赔给公社。
胡耀邦一直以来都严格要求自己,公私分明。正如他曾题写的这幅对联所言“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也是耀邦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的真实写照。历史告诉人们,一个人的美好名声不是靠地位与金钱镌刻的,而是用自己的言行书写的,虽然耀邦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他的行为、他的话语对我们仍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