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纪念胡耀邦,就是要学习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引用胡耀邦曾题写的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在副对联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9年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调研工作,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大殿门旁的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清朝河南南阳知府顾嘉衡写下的著名对联。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半斗;下联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这是说的一桩历史"公案"。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上又有一个"隆中对",隆中在湖北襄阳境内。
于是,南阳人和襄阳人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文人学者是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明清时期即打起了笔墨官司。顾嘉衡是湖北人,当时又任河南南阳知府,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这副骑墙的折中对联,要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噪一时,为人们竞相传诵。
胡耀邦在听完这幅对联的来历故事后对大家说:“我来改改,你们看好不好?”接着就面对大家吟诵他改的这幅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胡耀邦解释说:“古人尚且知道保江山不必分先主后主,成功名何必辨襄阳南阳,我们为革命何必分大事小事和计较个人得失呢?”一天后,胡耀邦在南阳市人民会场向市直机关干部作关于国内形势的报告时,又引用了他改写并口赋的对联,对在场的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以示勉励。二十多年后,胡耀邦在郑州的一次会议上又提及此联,并做了新的解释,提出对历史旧帐宜粗不宜细,对历史问题从宽处理,要多体谅,这样才能团结一致向前看。胡耀邦又将他于1958年在武侯祠改写并口述的对联,亲笔写于纸端。2002年春,南阳市博物馆将其亲笔书写的对联进行刻制,并悬挂于武侯祠大殿。
胡耀邦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心在人民;利归天下,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