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邦故事
带给叶帅的三句话
    
       
 
 
        在纪念馆展厅中有一份珍贵的胡耀邦手迹,常常引得观众驻足观看。
 
       1976年10月8日,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叶帅的儿子叶选宁来到胡耀邦家,告诉了他“四人帮”已被抓起来的大好消息,并代表他父亲叶帅问好,要胡耀邦养好身体,准备迎接党将分配的工作。叶选宁还代他父亲问了胡耀邦一个问题: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有什么建议?两天后,胡耀邦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他说:“自古以来,有识之士,总是说,大乱之后,要顺从民心。民心为上。根据这种远见卓识的道理,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这三句话我是用心想了一天一晚的,因为便于记忆、传播,我费了好一番心思编出来的。”而这三条抓住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是党心所向,人心所向。这三条是胡耀邦深思熟虑的结果,被人们称为新“隆中三策”,实际这就是拨乱反正的政治纲领。
 
        此后,胡耀邦对平反冤家错案问题一直在进行着思考。1977年3月他到中共中央党校工作后,更加速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他对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报告中没有提平凡冤假错案问题是不满意的。胡耀邦认为,对大批受迫害的、有能力的老干部的解放、使用,是希望所在,必须尽快解决。于是,他指导中央党校的几位同志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是非纠正过来》并于1977年10月7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胡耀邦说:“这篇文章一下子轰动了,一个月就受到6000封信,到处打听是哪里来的。这篇文章恰恰选在粉碎四人帮一周年的这个日子,为解放干部、平反冤假错案开了一个先声。”这篇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是好的,干部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对于干部要看他的全部历程和全部工作,要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对待犯错误的干部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而不能百般挑剔,无限上纲,造谣诬陷,残酷迫害。11月27日又发表一篇评论员文章《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必须落实》指出。无产阶级的原则是有错必纠,部分错了,部分纠正,全部错了,全部纠正。这两篇文章为落实干部政策作了舆论准备。
 
        但是,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确实阻力重重,步履维艰。这种阻力既有来自下面的,也有来自上面的,主要是来自上面的。即使胡耀邦就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以后,仍然不能放手的更快进行。人们还记得,1978年胡耀邦连续不断的召开十几次“疑难案例座谈会”,每次只有几个省、几个部委的有关人员参加,每次会上胡耀邦都要把自己的意见讲一讲。他为什么不能大刀阔斧的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会议,把这项工作更快的在全国推广呢?请听听胡耀邦是怎么说的。
胡耀邦说:
 
        在干部问题上,我是得了好名声的。我要在政治局会议上说一下,其实也是名不副实。我是1977年12月15日去中央组织部工作的,为什么敢于大胆的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呢?三条原因:第一条有许多老同志同我打了招呼;第二条,广大干部的呼声;第三条,广大群众的支持。1978年1月份每天来访几百人,收到的信是一万二千封,六麻袋。敢于平反有我一份力,我尽了一份力量。但是,现在检查起来,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我在组织部任期内进展并不快。主要有三条原因:第一条,中央管的干部材料掌握在中央专案组手里,他们不交,主要是中央专案组第一办公室不交,三中全会以后才交出材料。“六十一人”的问题,我们二月份就开始复查了,根本就不靠中央专案办公室的材料。第二条,非中央管的干部,权力也不在中央组织部,我讲话也不灵。开两百人以上的会议要经过批准,因此我们不开大会。今天找这几个省和部,明天找那几个省和部,一年中间开了十几个座谈会,开会就讲。第三条,有同志公开干扰。实际上批判了我们两次:一次是1978年6月9日,由专案一办攻我们,说中组部不得为“六十一人”平反,还说帅大姐是叛徒不能翻;一次是同年9月25日,在信访工作会议上。就是因为我提出,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的改正过来。有的同志就公开对我说,假使毛主席批的怎么办?我说,照样平。还有人说:“不管什么时候”,那么国民党的错案平不平、连国民党搞错的也平呀?我说,我们把国民党推翻了,就把它平掉了嘛!
 
      (胡耀邦:《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1980年11月9日)
 
        人们都称赞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有胆有识,雷厉风行。事实上确实如此。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他当时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遇到了多么大的阻力来做这项工作的。而且,这些压力、阻力是来自他的顶头上司,是领导组织分管工作的一些大人物!不过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而这项工作又是那么得民心、顺民意,因此,能够最终冲破阻力取得巨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