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邦故事
一封信改变“八千万知青”的命运
    
       上世纪60年代,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山山水水。    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全国上下平反冤假错案,百废待兴,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时,这些当年热血沸腾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一下子成了城市里安家立业的困难户。

        1982年10月,一位叫萧芸的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

        1949年9月,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在1965年7月,与89名知青一起下放到湖南省湘潭县,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知青茶场”。下乡时,萧芸年仅15岁,是知青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1965年到1979年,萧芸已经从一个年少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正当她打算就这样在农村待一辈子的时候,湘潭县公安局同意了萧芸和女儿由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申请。就这样,萧芸结束了长达十四年半的知青生活,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幼儿园老师。

        当时如萧芸一般回城的知青很多,但他们的生活却困难的不可想象。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方面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10多年的知青,有的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工种是最差的,拿的工资是最低的。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湮没?

        湖南湘潭县的部分知青聚在萧芸家那几间平房里议论纷纷,后来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好,你代表我们写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我们都在信上签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照看。”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写这样的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不过最终她还是同意了。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以凳子当桌,坐在门槛上,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做了3件事:一是请3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6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牵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此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这封信寄出之后,开始了一段独特的旅程。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问题非常重要,并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附了呈辞,加盖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成了胡耀邦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萧芸在信中反映的是个人命运的不公正待遇,而耀邦却从中看到当时8000万知青在那个非常年代上山下乡所承受的苦难,觉得对他们应该要有所弥补。他认真作出批示,使知青下放农村劳动年限计入工龄中去,这就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几千万人的命运。

         2008年,胡耀邦故里管理局举行了“知青感恩耀邦故里行”活动,各界人士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缅怀耀邦。当年奋笔上书的知青萧芸女士,如今已年近六旬,她在耀邦的铜像前深情凝望,驻足良久。当缅怀的人群渐渐散去,萧芸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道:“父亲,我来看您了!”千般思念,万般感谢,化作这一声父亲,道出了无数感恩的心声和对耀邦无尽的怀念!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耀邦鞭策自己的一副对联,也无疑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他的名字将会永远镌刻在人们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