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邦故事
尊重知识
    
图片7图片7
        1989年1月初,长沙下了一场大雪,气温骤降,天寒地冻。正在家乡休养的胡耀邦不能外出散步活动了,只能在屋里舒展一下身体。这时广西方面邀请他到南宁,那里温暖如春适宜居住。湖南的同志不好挽留,只好安排他出发前再去参观一下岳麓书院。6日,那天阳光明媚,湖南省省委副书记刘正等陪同他去参观岳麓书院。胡耀邦来到岳麓书院受到湖南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与青年学生亲密交谈合影留念。他在湖南大学和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进讲学堂,左右两边墙壁上分别镌刻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洁”四个遒劲的大字。接着参观御书楼时,他询问了藏书的情况后说:“我要把这事放在心上,以后为这里的藏书尽些力。”

        参观完学堂,众人请胡耀邦题字,胡耀邦指着摊开的大张宣纸说:“这纸太大,容我回去写好送来行不行?”众人再三请求,胡耀邦难以推托。“写什么呢?”站在一旁的湖南大学负责人说:“就写千年学府吧。”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余年。胡耀邦略一沉吟,说:“还是题‘尊重知识’吧!”题毕,未署年月日,当时在场的人问他为什么不署,他回答说:“真正的知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这也是耀邦同志的最后一次题词。

       “尊重知识”。这是他一生的宝贵经验,也是他对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殷切希望。他自己在这一方面也是身体力行。从小学习成绩就十分优异,高小毕业的时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浏阳县里初级中学。长征途中安排给他的马匹他不代步而是用来放书,在团中央的时候胡耀邦曾倡导团中央干部每天读一万字,坚持50年读两亿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教育问题一直是胡耀邦十分关注的大事。他一贯倡导尊重知识,尊师重教。1950年胡耀邦到川北不久,就提出了一定要办一所全区性大学。行署文教厅根据他的指示,将三台县私立川北大学迁到南充市,与南充市原川北文学院合并,建成川北大学。学生一千多人,为川北地区及川北周边许多县的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打开了一条通途。当时虽然干部紧缺,胡耀邦还是抽调了一批得力干部担任学校领导,这一举措使学校很快进入了正轨。在胡耀邦关注下,川北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到1952年。平均每个县有两所中学,小学也比解放前增加了一倍,少数民族地区还开设了民族小学。此外还办起了工人业余学校二万三千多所,农民夜校三万四千多所,有近六百万工农群众参加学习。 

        川北当时约有知识分子十万,其中大部分为集中在中小学里任教中小知识分子。在历史上,川北特别是南充各县教师队伍的形成,与张澜先生兴办现代教育事业密切相关。这位清末秀才是早期革命家,从日本学习师范归国后,在家乡长期办学,声望卓著。他的子侄辈中也有众多优秀教育家。对这样一批学识、经验都很丰富的教育人才,胡耀邦视为重要财富,尊重有加,关爱备至。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将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列入工作日程。胡耀邦还提出要在全社会造成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浓厚空气,以后每年的新年、春节,中央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看望和慰问教师。这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5年5月,他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滞后的教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为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面貌,亲自组织中央机关的青年知识分子成立讲师团去这些地区支教,带动了全国许多地区仿效。

        1989年4月7日晚,胡耀邦接到中央政治局的会议通知,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讨论和通过《关于发展和改革中国教育的决定》做准备。4月8日9时,胡耀邦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参加了在怀仁堂举行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会议。在会议上心脏病突发,送医院抢救。于1989年4月15日去世。

         1989年4月22日胡耀邦逝世后举行的追悼会上,悼词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科学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和新闻工作。他在关于当代中国年轻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讲话中,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四化建设实践中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