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1年6月份至1987年1月份胡耀邦肩负历史重托,担任中国转型时期的总书记,在这期间胡耀邦特别重视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在他的主持下,中央连续五年制定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五个一号文件。这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自此,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几千年温饱不足的中国农民摆脱贫困,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胡耀邦在1982年在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中国处在拨乱反正的特殊时期,他带领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的桎梏,开创性的提出了中国应把重心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他明确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进行农村体制改革。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
其实每次新政的推行,并不可能一挥而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行的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阻力。因为包产到户问题,过去批了十几年,许多干部被批怕了,可以说是谈“包”色变。如果让农民自发进行的农村改革在政治上获得通过,又怎么避免使用“包产到户”这个词。胡耀邦反复琢磨,终于想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名称,再加上“农村”两个字,就可以把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绕过去了。有一次,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加强农村生产责任制问题。胡耀邦讲话后,很多人都表态赞成,可当场却有位省委书记表示持有异议,还明显带有情绪地说:“我们那里情况特殊,不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一下子,会场气氛变得有些紧张。尽管胡耀邦当时非常急切地要推动农村改革,也真心希望在党内高层能形成共识,但当他耐心听完了这位同志的意见之后,平静地说:各位如果对联产承包责任制想得通,就做,想不通,允许你再想一想。那位不同意的同志也可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嘛,让实践来证明哪个办法好,你们看行不行?耀邦的一席话,让整个气氛轻松下来。会议过后没多长时间,那位省委书记通过学习和实践,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在本省农村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月 ,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了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到了1984年,第三个一号文件那就非常明确提出,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1985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开始提出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流通体制。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以这个文件为标志,我国农村开始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国农村已开始走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农业和农村工业必须协调发展,把“无工不富”与“无农不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文件实际上证明,我国开始寻求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农村改革最先开始是改革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最终的结果废止人民公社,确立了家庭承包经济的地位。
五个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被称为“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体现了高层求解农村问题的大逻辑”、“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胡耀邦主持制定的 “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印在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坎里。
胡耀邦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社会处在危难之时,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他顶着巨大的阻力,力挽狂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新格局,他的功绩永载史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1年6月份至1987年1月份胡耀邦肩负历史重托,担任中国转型时期的总书记,在这期间胡耀邦特别重视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在他的主持下,中央连续五年制定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五个一号文件。这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自此,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几千年温饱不足的中国农民摆脱贫困,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胡耀邦在1982年在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中国处在拨乱反正的特殊时期,他带领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的桎梏,开创性的提出了中国应把重心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他明确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进行农村体制改革。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
其实每次新政的推行,并不可能一挥而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行的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阻力。因为包产到户问题,过去批了十几年,许多干部被批怕了,可以说是谈“包”色变。如果让农民自发进行的农村改革在政治上获得通过,又怎么避免使用“包产到户”这个词。胡耀邦反复琢磨,终于想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名称,再加上“农村”两个字,就可以把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绕过去了。有一次,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加强农村生产责任制问题。胡耀邦讲话后,很多人都表态赞成,可当场却有位省委书记表示持有异议,还明显带有情绪地说:“我们那里情况特殊,不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一下子,会场气氛变得有些紧张。尽管胡耀邦当时非常急切地要推动农村改革,也真心希望在党内高层能形成共识,但当他耐心听完了这位同志的意见之后,平静地说:各位如果对联产承包责任制想得通,就做,想不通,允许你再想一想。那位不同意的同志也可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嘛,让实践来证明哪个办法好,你们看行不行?耀邦的一席话,让整个气氛轻松下来。会议过后没多长时间,那位省委书记通过学习和实践,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在本省农村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月 ,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了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到了1984年,第三个一号文件那就非常明确提出,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1985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开始提出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流通体制。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以这个文件为标志,我国农村开始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国农村已开始走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农业和农村工业必须协调发展,把“无工不富”与“无农不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文件实际上证明,我国开始寻求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农村改革最先开始是改革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最终的结果废止人民公社,确立了家庭承包经济的地位。
五个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被称为“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体现了高层求解农村问题的大逻辑”、“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胡耀邦主持制定的 “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印在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坎里。
胡耀邦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社会处在危难之时,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他顶着巨大的阻力,力挽狂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新格局,他的功绩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