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革命时胡耀邦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深知自己文化低,底子薄,需要好好读书,于是他抓住一切机会拼命自学,白天没时间,晚上就点个煤油灯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查字典。有时对一些古书读不懂,读了一遍不懂在说什么,就再读,硬读硬钻。

1937年3月,胡耀邦被选送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学习,编入陈赓任队长的第一队,入学不久就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胡耀邦如饥似渴地学习了马列著作,奠定了坚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被毛泽东亲自提名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在抗大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提出:“向你们推荐两个人……一个是我敬佩的老师,从苏联吃面包回来的张如心教授,他可以把许多马列著作背诵如流,你们可以向他学习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一个是大队政治委员胡耀邦,他的年龄比你们大不了多少,是我亲眼看着长大的热爱学习、朝气蓬勃的‘红小鬼’,现在还不断写些文章在报上刊登,很受读者的欢迎。希望你们以这两个同志为榜样,好好地学习。

1946年5月初,胡耀邦因病住进了河北张家口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院治病。他到医院时不光是带来了他的生活用品,还带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书籍。主治医生问他:“你住院为什么带这么多的书?”他说:“住院才有点空闲时间,可以利用起来多读点书,本来自已的书不多,他是专门从张家口市书店借来的,少部分是从延安带来的。”他还说书是他家的全部家当中的重要的财产,随身带几部自已喜欢看的书,是他军旅生活中最愉快的事。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胡耀邦曾经给团中央的干部提出要求:“要读马恩列斯的全集,要读四书五经,要读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要读完《二十四史》。”他认为“这些书一共有5000万字,即使一个人一天能读1万字,要读完这些书至少也要14年。”,“20多岁的干部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到了40岁左右就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耀邦与团中央机关和各直属单位2000余人到河南潢川县黄湖农场办的“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每日,胡耀邦与其他学员一样,拉石头、托坯、插秧,样样重活、脏活都干,年轻人干了一天回来,身子骨像散了架似的腰酸腿疼,到了晚上都要早早地躺下来,而胡耀邦照例要坚持夜读。夏夜,室内闷热,蚊子叮咬,年轻人都到室外通风处,打着扇子乘凉、聊天,年过半百的胡耀邦,却独自钻进蚊帐里,点上小马灯,戴上老花镜,读起他的“三部四卷”(即马恩选集四卷、列宁选集四卷、毛选四卷),他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许多红杠杠,读罢就做笔记。在北京的家中,胡耀邦书房的书架几乎高达房顶,两面墙摆满之后,中间再加一排同样的书架,这样书架之间仅能供一个人通过。这些书籍,既有马列书籍,也有名人传记,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史哲地、数理生化等等应有尽有。胡耀邦一生当中到底读了多少书,没有详细的计算。据他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掌握的情况来看,他至少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遍,《列宁全集》《鲁迅全集》数遍,《毛泽东选集》4卷读过15遍。在他的最后两年多的岁月里,又通读了一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并写下了24本读书笔记。胡耀邦不仅读马列的书,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大量掌握,对于一些古文名篇如《报任安书》《出师表》等都能背诵如流。
1989年元月,胡耀邦参观岳麓书院后题写了“尊重知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这次题词下方,胡耀邦刻意没有留下时间,他回答:真正的知识是没有限制的。尊重知识,是胡耀邦的一贯思想,也是他多年来身体力行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