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秋,耀邦同志在山东烟台休养。9月2日,他在中共中央党校的秘书、后任副校长的陈维仁同志去看望耀邦同志。耀邦同志赠了陈维仁同志一首诗。9月3日,陈维仁同志呈送耀邦同志一首诗:
戎马倥偬为大同,
十年开拓振雄风。
壮心难酬忧国运,
神州功盖有三中。
我取这首诗中的八个字:十年开拓、神州功盖,向耀邦同志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和崇高的敬意!
本人很有幸,能有机会在耀邦同志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之下办《理论动态》,历时四年多,从1977年6月4日召集我们开会宣布要创办《理论动态》,到1981年9月29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中央书记处会议室最后一次召开理论动态组会议。会上,耀邦同志同我们告别,他同我们谈了整整半天。在这四年多时间中,我能够近距离接触耀邦同志,得到他的具体指导和谆谆教诲,终身受益。耀邦同志是我的良师。
本人从1987年开始,研究胡耀邦。
我的研究首先是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历史留下可靠的记录,同时,也对若干问题作一些梳理思考。
下面谈谈我对耀邦同志十年开拓的认识和体会。
胡耀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新时期党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耀邦同志在1977年3月到中央党校主持工作,这是他在粉碎“四人帮”后复出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他仅用半年时间,就把中央党校当时的“烂摊子”整顿好,招生开学。他以改革的精神,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确定了中央党校的办校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针,提出了“四不主义”,使中央党校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耀邦同志立足党校,面向全局。他在中央党校这个阵地上,提出和推进平反冤假错案,提出以实践为标准,检验总结十年“文革”,并组织八百学员进行讨论。耀邦同志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中央党校的四门基本课程之一。这不仅在党校,而且在全党,都是首创。他提出:教员“要引导大家思考、讨论、研究、解答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银行、市场,农村的三级所有制、自留地、家庭副业等,都要研究清楚(见《胡耀邦文选》第79-80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多年以来,一直没有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耀邦同志主持中央党校后,才改变了这个状况。
耀邦同志是拨乱反正的先觉者和先行者。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第六天,耀邦同志就向党中央提出三条治国建议:第一条,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条,冤狱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条,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这三条,实际就是拨乱反正的基本纲领。这三条的基本精神,就是否定批邓反右倾,就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就是要求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这样的三条治国建议,在党内是仅见的。耀邦同志在1977年5月,就在中央党校整风会议上响亮提出,要把被林彪、“四人帮”颠倒了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路线是非颠倒过来,为此,他在中央党校复校开学以前,就创办了《理论动态》这个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对“文革”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继续革命理论”,提出质疑。他在1977年10月7日,就在《人民日报》发表呼吁平反冤假错案的文章,在党内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耀邦同志确实是拨乱反正的先觉者和先行者。
耀邦同志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发动者和推进者。
耀邦同志首先提出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唯一标准。1977年12月2日,他在审议“三次路线斗争”教学方案的中央党校党委会上说:这十几年的历史,不要根据哪个文件、哪个同志讲话,要看实践。他有针对性地排除了当时盛行的文件标准、语录标准,就是要以实践作为唯一标准。他两次审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稿,并拍板定稿。他同意此文在《理论动态》刊登后,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同意用特约评论员署名。“特约评论员”这个署名,就是耀邦同志的创造。那时,用特约评论员署名的文章还很少,首都新闻界的同志都知道,特约评论员署名的文章,就是耀邦同志指导的中组部《组工通讯》的文章和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的文章。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耀邦同志顶住压力,指导撰写多篇有份量的文章,推进讨论的深入发展,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有力支持下,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耀邦同志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推进者。
改革开放是历史新时期的最大特点。耀邦同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思考改革社会主义传统模式问题,为此还给毛泽东同志写了信。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在同我们理论动态组谈各方面的工作和问题,都体现了改革精神。他首先思考农村和农业方面的改革,指导理论动态组撰写文章发表。耀邦同志对推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二大以后,耀邦同志在1983年1月20日全国职工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长篇讲话,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方针,把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他系统论述了全面改革问题。耀邦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要以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改革对或不对的标志。”(《胡耀邦文选》第477页)在他主持下,制定了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新论断,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评价。耀邦同志很早就同习仲勋同志一起酝酿办经济特区。在特区初创时期,面对非议和指责声,耀邦同志于1983年初,视察深圳特区,提出立场不变,方法全新,新事新办,特事特办,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给以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在对外开放方面,耀邦同志1982年初就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胡耀邦文选》第358页)这是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耀邦同志提出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和举措,已经经受了历史的检验,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包括耀邦同志在内的一批改革家,依靠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开创了改革大业,开拓了改革之路。这一条改革之路,是能够使我们国家较快发展起来,走向繁荣富强幸福的光明之路。
耀邦同志还是杰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
他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并组织和推进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有创见的思想。比如,反对个人崇拜方面,耀邦同志态度最鲜明,阐述最深刻。他说,“搞个人崇拜,第一,根本不可能有党的民主集中制;第二,根本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第三,根本不可能解放思想;第四,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一言堂、家长制等封建专制主义,并被某些坏人利用搞法西斯主义。”“这样搞,危害之烈,莫此为甚。”(《胡耀邦文选》第233页)他指导撰写了多篇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
耀邦同志在党的理论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耀邦同志幼年时读书不多,但他长期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他读书求甚解,记忆力非常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人称他为大知识分子,符合实际。这是他“十年开拓振雄风”的重要条件。耀邦同志还善于写文章。一篇文章,如何立题,如何布局,如何结尾,他都很讲究。对于写文章,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文章要从地上到天上,不要从天上到天上;每一篇文章都要有一点提神的东西;文章要精雕细刻,像艺术品那样。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